9月26~30日,第二十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7年CSCO学术年会于在厦门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传承创新,携手同行”。 在2017 CSCO现场,我国首个完全自主研发抗癌新药阿帕替尼(艾坦)的研究进展是参会医生的关注焦点。2017年,中国首个完全自主研发抗癌新药阿帕替尼(艾坦)相关临床研究捷报频传,第53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 2017)在线公布了阿帕替尼用于骨肉瘤、软组织肉瘤、妇科肿瘤的研究进展;在刚刚结束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ESMO 2017)上,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宫颈癌或卵巢癌治疗的相关临床试验,对于接受过至少二线化疗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宫颈癌和卵巢癌患者,单药阿帕替尼可能是一种有前景且可耐受的治疗方案,该研究被收入ESMO 2017壁报展示,同时一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阿帕替尼治疗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研究也被今年ESMO收录为壁报展示。在此背景下,我们在2017 CSCO现场有幸邀请到我国骨肿瘤,妇科肿瘤的领域的权威专家,共话阿帕替尼在妇科肿瘤和骨肉瘤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骨肉瘤在我国的发病率不高,约为3/100万,但危害性极大。在20年前,骨肉瘤患者的五年率不到20%,率极高。随着新辅助化疗的发展,目前已有甲氨蝶呤,顺铂等药物可用于骨肉瘤的治疗,但20年来对骨肉瘤有效的药物仍然非常有限,骨肉瘤患者五年率始终处于60%-70%的平台期,无法突破。 众所周知,靶向治疗的出现给肿瘤患者的获益带来了飞跃式的改善,然而在骨肉瘤治疗上,目前仍然没有发现与治疗相关的驱动基因。骨肉瘤的发生发展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从目前看来,抗血管生成治疗在骨肉瘤治疗上的应用是很有潜力的。 事实上,我们的临床研究已经开始关注阿帕替尼对软组织肉瘤和骨肉瘤的疗效。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前瞻性,多中心、双盲设计的临床研究共分为两部分,其中纳入软组织肉瘤患者的部分研究已经基本结束,结果显示阿帕替尼可显著提高患者的OS、PFS,有效率达到70%左右,也就是说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软组织肉瘤患者可以从阿帕替尼的治疗中获益。纳入骨肉瘤患者的部分研究已经进行到中期,目前看来与软组织肉瘤患者的有效率接近,这个结果对于骨肉瘤而言意味着非常大的治疗进展! 未来的临床研究方向可以关注阿帕替尼和COX2剂、PD-1等的联合用药,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尽可能的克服或延缓耐药的发生。 化疗是治疗肉瘤的有效方法,例如阿霉素类、吉西他滨+多西他赛等。临床中我们在这些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使用阿帕替尼单药治疗,对部分病人有效果。特别是有些化疗药物无效的情况,比如说脂质体阿霉素无效、或者吉西他滨等效果不好时,加上阿帕替尼,疗效又重新出现。看来抗血管生成药物阿帕替尼与化疗药物是有协同作用的,特别是难治的病人仍然能看到协同作用。所以这是值得更加深入的探讨,不过联合要注意不良反应的观察。 宫颈癌和卵巢癌都是我们国内女性常见的恶性妇科肿瘤,目前宫颈癌在妇科肿瘤中发病率排名首位。由于我国在宫颈癌早期筛查方面的工作做的较好,治愈率相对较高。而卵巢癌虽然发病率较宫颈癌低,在妇科肿瘤中排名第三,但是由于早期卵巢癌没有典型症状表现,很难做到早期筛查,即使一线%,因此可以说卵巢癌在诊断和治疗方面都有尚未解决的瓶颈问题。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肿瘤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都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对血管生成的,可以达到抗肿瘤的治疗目标。抗血管生成药物目前已经被列入卵巢癌治疗的一线治疗方案中,对各个时期,尤其是晚期和复发或未控的患者,能够达到延长总期(OS)和无进展期(PFS)的治疗目的。 既往宫颈癌的治疗以手术和放疗为主,目前认为靶向治疗,例如抗血管生成治疗也同样是宫颈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阿帕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小抗血管生成药物,在疗效上其与贝伐珠单抗不相上下,在药物经济学方面更具优势,并且服用方便。在妇科肿瘤领域,目前虽然只开展了一些小样本的临床研究,但是已经能够看到阿帕替尼的疗效优势,尤其对于二线治疗失败患者的性治疗,具有很好的前景。 对于接受二线之后治疗的晚期宫颈癌和卵巢癌患者,单药阿帕替尼可能是一种有前景且可耐受的治疗方案 抗血管生成类药物在妇科肿瘤治疗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代表药物贝伐珠单抗已经被指南推荐用于卵巢癌、宫颈癌一线、二线的治疗。然而众所周知,同一种药物用于不同人群并不能取得完全相同的疗效,而贝伐珠单抗目前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欧美人群,其在中国妇科肿瘤患者中的疗效还没有明确的数据。因此,我国国产小抗血管生成药物阿帕替尼能否在我国妇科肿瘤患者身上表现出治疗价值颇具研究前景。 谢聪颖教授也在采访中介绍了她被2017年ESMO大会收录为壁报展出的一项研究,即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宫颈癌或卵巢癌治疗的相关临床试验。谢教授指出,宫颈癌和卵巢癌在我国相对高发,在中国患者中开展的晚期药物治疗临床研究数据有限,二线之后的治疗,缺乏理想的药物。阿帕替尼的作用机制与目前指南推荐用于宫颈癌、卵巢癌的抗血管生成药物非常接近,研究结论也进一步,对于接受过至少二线化疗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宫颈癌和卵巢癌患者,单药阿帕替尼可能是一种有前景且可耐受的治疗方案。我们的研究数据显示,宫颈癌和卵巢癌患者接受阿帕替尼治疗后的ORR均能达到46.2%和53.3%,DCR分别是100%和73.3%,PFS分别达到8个月和5个月,50%的患者剂量达到500mg,总体耐受性良好,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30.8%,上述结果常令人振奋的。 随着阿帕替尼在妇科肿瘤领域研究的开展和深入,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回答更多的相关临床问题,例如阿帕替尼是否适用于宫颈癌和卵巢癌一线或二线治疗;其初始使用剂量如何优化;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是否会给患者带来更大获益等,这些都是妇科肿瘤领域未来要研究的方向。 中国的宫颈癌患者占到全球三分之一,每年新发病例10万以上。目前我国宫颈癌、卵巢癌两癌筛查已经开始进行,但是还没有广泛铺开,这也是我们妇科肿瘤领域医生未来要积极推进的工作。 总体来说,肿瘤早诊早治对患者预后极为重要,目前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临床仍然比较常见,而宫颈癌IV期5年存活率仅在10%左右,因此在妇科肿瘤领域亟需探索新的治疗方式。 卵巢癌的特点可以归纳为3个70%,首先70%患者初诊时已为晚期;70%患者期不超过5年;70%患者2-3年内会复发。目前对于卵巢癌的治疗,仍然是以手术为主,辅助化疗,但其5年率一直在30%-40%之间徘徊,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卵巢癌的早诊早治,是妇科肿瘤医生共同面对的难题之一。 抗血管生成药物是妇科肿瘤中第一类进入指南的靶向药物,在妇科肿瘤精准医学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指南推荐,抗血管生成药物可用于复发性子宫颈癌及各期卵巢癌的治疗。GOG 218、ICON7 研究肯定了抗血管生成治疗用于卵巢癌一线治疗的临床价值;大型临床研究 OCEANS 研究和AURELIA研究进一步了抗血管生成治疗可延长复发卵巢癌的PFS。 以上研究数据大多数来自于欧美人群,而我国专家学者应更为关注在中国人群中取得的临床。阿帕替尼是我国国产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对VEGFR-2具有高度亲和力,此外,阿帕替尼是口服药物,给患者治疗带来了便利。肿瘤治疗有两个主要目标:延长和改善生活质量,这也是肿瘤科医生共同的努力方向。阿帕替尼在妇科肿瘤领域的研究刚刚开始,有很多临床问题需要研究数据给予解答,例如阿帕替尼用于妇科肿瘤时的剂量、应用时机以及女性患者用药后的毒副反应管理等。未来期待阿帕替尼能够在晚期复发卵巢癌(包括铂、铂耐药)治疗方面,在中国的女性人群中进行探索和研究,同时也希望阿帕替尼能够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走出国门、世界,为我国乃至世界的临床肿瘤事业贡献更多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