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热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癌症饮食

专家《柳叶刀》论文如何被读歪

作者:文 来源:未知 日期:2017-9-13 20:32:23 人气: 标签:饮食营养与健康论文
导读:近日,一篇题为《多吃主食死得早柳叶刀最新研究打了多少医生、营养师的脸》的文章在朋友圈热传。这篇文章引用了近日发表在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

  近日,一篇题为《多吃主食死得早柳叶刀最新研究打了多少医生、营养师的脸》的文章在朋友圈热传。这篇文章引用了近日发表在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声称“多吃主食死得更早”“脂肪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无相关性”……文章还说,“全球的膳食指南,需要重新考虑制定标准了——我们信任的膳食指南,让我们越吃越不健康。”

  这是一项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的研究。在2003年到2013年期间,研究团队针对13.5万来自18个国家35岁—70岁的成年人,主要是体力劳动者,用问卷记录了他们的情况,调查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死亡率和饮食之间的关系。

  《柳叶刀》上的这个研究把所有的研究对象按照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即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摄入量的比例分成5组,各组碳水化合物的平均摄入量分别是46.4%、54.6%、60.8%、67.7%、77.2%,得出的结论是:碳水化合物能量占比77.2%的人总体死亡风险大约是能量占比46.4%的人的1.28倍。

  根据调查数据,论文主要得出四个结论:第一,较高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会增加总死亡率的风险;第二,增加脂肪的摄入量,可能降低总死亡率的风险;第三,高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可能降低中风的风险;第四,总脂肪、饱和脂肪、不饱和脂肪,和心肌梗死、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没有相关性。

  《柳叶刀》的这篇论文,随即被某微信号解读为“多吃主食死得早”,“多吃好的脂肪、吃油,可能让你活得更长”,并被广泛。但营养方面的专业人士却表示这是对论文的误读和曲解。

  “较高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会增加总死亡率的风险”,这是热传网文中“多吃主食死得早”这一说法的依据。

  国内营业学界不少专业人士表示,该论文数据样本涵盖的18个国家侧重于中东、南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81%受访者是小学和中学文化,82%是中等和重体力劳动者。显然,这是以低收入体力劳动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看待调查数据时,不能忽略样本因素。

  论文中的数据显示,碳水化合物能量占比77.2%的人总体死亡风险大约是能量占比46.4%的人的1.28倍。按论文描述,77%以上的中国受访者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超过60%,而43%的中国受访者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超过70%。

  上海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孙建琴直言,论文引用的数据与我国实际情况明显不符。2012年全国居民营养调查发现,我国居民碳水化合物供能比53%,脂肪供能比32%(部分大城市供能比36%)。论文中的调查数据恐怕只能代表30年前中国人的生活状况。孙建琴表示,当时居民“主食多、少”,导致营养不良,确实会增加一定死亡率。由论文数据狭隘引出“多吃主食死得早”,了居民的科学膳食认知。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解释说,对于一个轻体力活动成年女性来说,77.2%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相当于将近5碗熟米饭。每天能吃到这个量的人应该很少吧?

  而且研究数据表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死亡风险也不是线性关系,因此并不意味着主食吃得越少死亡风险越低。论文作者在论文中写明了这项研究不能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法提供支持,他们表示在体力活动的情况下需要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来满足短期能量需求,因此适量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比如50%—55%可能比极高或者极低的比例更合适。

  目前国人的平均碳水化合物供能在53%—55%左右,是符合论文作者所推荐范围的,显然属于“适当”。

  “样本少有涉及全世界最富裕的地区。”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许世卫表示,“我不久前刚从非洲回来,像苏丹、乌干达等国家的一些地区,未达温饱的人增强动物性食物(脂肪)的摄取,是有益健康的。”许世卫回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人均摄入热量在1800大卡左右,属于未温饱状态。那个时候吃肉,当然应该尽可能多一些对身体更好,因为物质匮乏。”

  但要说“多吃好的脂肪、吃油,可能让你活得更长”,显然是网传文章作者误读或曲解了论文原文。《柳叶刀》上论文原文的观点是:脂肪供能比最低的人,总死亡率、非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脑卒中的风险都最高。而供能比在24%—35%之间时,风险相对比较低。显然,“脂肪和肉吃得太多、太少都不好”。

  范志红指出,目前国人面临的问题是,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不断下降,脂肪供能比越来越高。从1991年的21.8%,一涨到了2011年的32%,大城市中甚至达到了36.9%;正在改变的膳食模式,和体力活动减少一样,都是中国近年来肥胖和慢病发病率爆发式增长的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总脂肪摄入量在总能量的30%以下,饱和脂肪供能小于能量的10%,另外也每天至少400克蔬菜和水果。健康饮食包含:水果,蔬菜,豆类,坚果和全谷物(例如未加工的玉米、小米、燕麦、小麦、糙米)。

  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碳水化合物可接受供能范围在50%—65%,总脂肪供能在20%—30%,蛋白质10—15%,饱和脂肪低于10%,

  2015—2020美国膳食指南则一般成年人脂肪供能20—35%,饱和脂肪供能10%以下。

  对比一下《柳叶刀》相关论文中涉及的健康风险较低的数据,膳食指南的推荐量还是在健康范围的,两者并无明显冲突。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苏小茗在《健康报》撰文说,营养学从来不是一门一味要求“多吃什么”或者“少吃什么”的学科,而是讲求平衡和范围的学科。脂肪、碳水化合物也好,蛋白质也好,都是在一定范围内比较合适。

  孙建琴说,近年来,低碳饮食、生酮饮食等颇有一定流,甚至有一部分学者也认同“吃很少主食可以更健康”。这种认知从膳食管理角度来说并不科学。以生酮饮食为例,酮是人体在饥饿状态下产生的一种物质,人体长期有酮生成,对神经、器官、心脏都有危害。

  多数营养学家表示,每类食物都有其摄入的上限与下限,不管是一味去掉脂肪,还是去掉碳水化合物,都不符合现代营养学的思。成年人每天必须摄入至少150克碳水化合物,在碳水化合物中,多选择全谷物,少选择精致加工的点心,可有效预防慢性病的发生。营养学所谓的“少吃脂肪”,也并非没有下限,至少要膳食能量的20%来源于脂肪,才不影响健康。从当前国情来看,参照中国膳食营养指南、形成良好饮食结构,可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对改善健康状况有好处。

  顾中一提醒,面对各种来源的健康信息,要保持的科学认知,主动去查验信息的可信度。一般来说,靠谱的来源包括正规学术组织、指南、专家共识等,健康资讯的,“谁在说”往往比“说什么”更重要。

  推荐: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